穿到明朝考科举免费阅读/五色龙章 崔燮/在线阅读无广告

时间:2018-02-08 13:01 /武侠小说 / 编辑:林瑞
热门小说《穿到明朝考科举》是五色龙章所编写的战争、宫廷贵族、架空历史类型的小说,本小说的主角崔燮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费司业查看了那掏笔记无误,又校看了一遍题目,觉得这书可出了。崔燮敬上了一份

穿到明朝考科举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状态: 全本

《穿到明朝考科举》在线阅读

《穿到明朝考科举》第158篇

费司业查看了那笔记无误,又校看了一遍题目,觉得这书可出了。崔燮敬上了一份笔,将第一批印出来的了五十给费司业,留下几摞给翰林们,剩下几十掏授扎好了带到国子监,要分给当初朝他要印制笔记的同窗。

司业主笔,面又搭着一溜看头衔就让人眼晕的翰林出题……别说是他们这些国子监的学生,就连在翰院随着名师念书的翰林秀才们若知了,都得了手来抢。

崔燮先数出八份给费解元,他分陪太子考试的另外七人——多的那份他叔,剩下的按着预约顺序分给同窗们。

彩印笔记一四本,纸张雪厚实,分出七八种颜岸掏印,字清楚工整,写书人又是当世名师,拿出去卖个二三两银子都不成问题。那群监生们不意他能出这么精致的一笔记,也不好意思像当初借他笔记抄时那样拿。

有钱的要给钱,囊中涩些的只好摆着手说不要,等别人买了再借来抄。

崔燮也不打算从同学上赚钱,见有那么多想要又买不起、舍不得买的,与众人说了自己要集参考答案的事,请同学们做书的题目。若有做得好,能集入参考的,挂咐题集作笔。

这么一说,就有些银子不方,却自信经义娴熟、文采足可观的同学来找他借书。

崔燮印的书少,想看的人却多,又都是至的同学,给这个不给那个也不适。他数着数量不够,索趁午修时跑去跟费司业、林监丞他们打商量,请官允许他捐给藏书楼五书,再往六个讲堂各放两,方同学们有空时借阅做题。

国子监只有拦着不许学生逃学,从来没有拦着不许学生捐书的,费司业去跟丘祭酒提了一句,同意了他的要

林监丞倒是于这事上更热心,翻看着那《国子监名师费司业讲孟子》问崔燮:“你将这本书列到第四,是打算把四书集齐了?五经又当如何?”

崔燮心头一喜,目光灼灼地看向他:“先生说的是,学生正有此意。这回已做了费司业的孟子,往学生还想做丘祭酒的大学、中庸。论语因学生入学晚了,只听了面几卷,就是要出恐怕也得过一两年。五经义上……学生是诗经科的,暂且做不成那四本,却得烦扰先生与谢助了。”

他早就瞄上这两位诗学老师,只不过诗经字数多、得慢,笔记得记好久才能攒齐。而且林监丞毕竟的是抓国学风纪,拿木条给人“决十下”的工作,他也不敢贸然上去。

这回可是林监丞自己先意了。

崔燮看出他的心思,撺掇:“先生是北京国子监诗经学博士,的是天下间最好的学府、最好的学生,别处学校、书院,有哪家堪与国学相比?先生能得好我辈监生,岂还有不了的学生!”

林先生那颗有些摇摆的心,又他推着晃得更厉害了些。

这本《孟子》笔记印得那么好,又整齐又清,笔记头还有翰林学士们集的题目,主讲的名字能与翰林学士并列,人想想就心热。林监丞心里自然也愿意出一本,他只是有些犹豫,生怕自己讲的有疏漏处,刊发出去恐那些治经的大家批驳。

他略说了一句,崔燮朝他施一礼,情地劝他:“咱们出这书不过是为给天下读书人指一条明真知的路,又不是与人辩理学,哪儿有人能笑话先生?那些笑的人或许治经治的好,怎么不见他们出本书指点那些苦无处师的学子?若那学问于于天下人无益,治得再好又有何用……”

林监丞究竟在国学了这么多年,书育人的本份都化骨子里了,了两句,抛掉犹豫,闭着眼答应了:“那我与谢助商议一二,看我们怎么写一部。若然哪位翰林也肯印……”

崔燮忙说:“翰林们肯若出,那就是翰林名师笔记系列了。监丞是国学名师,既有心为天下学子出一掏用程,何必与别人比较。”

林监丞“”了一声,把这事撂下,转了话头:“回头我人多做几张板,们把你书的题目抄下,挂在堂上供学生们做,省得他们哄哄地借书,做题做得慢,抄写时也恐有记错的地方。”

崔燮谢:“还是监丞想的周全,那学生明再带些石墨笔……”

林监丞摆了摆手:“国学里哪儿就缺这几个铜子,什么都要你们学生从家里拿了?早先你拿来的还有些剩的,斋夫们往也往居安斋买过几盒,不怕不够用的。”

这些石墨笔只是小事,要的却是:“你什么时候找画师来给我画像,提说一声,我换一宽缓闲适的袍,别穿着官袍画,不好看。”

国子监监丞不过是从八品小官,穿着青也显得寒酸,不如换有魏晋风度的大袖宽袍好看。

崔燮了然地点了点头,笑:“那肖像是学生画的,先生什么时候换裳都行,学生画得,得了稿子再画也来得及。”

原来是你画的!

林监丞差点儿从椅子上坐起来,翻开桌上那《孟子》笔记,看着上头五官□□【神韵】都真肖似,只是脸庞更光俊秀的费訚,惊讶地说:“竟是你画的……不曾听说你给费大人画肖像,这是什么时候画出来的?你居然会作画,怎地早不曾听说过?”

崔燮淡定地说:“学生年……早几年跟家里的馆师陆举人学的画画,来离了先生回乡,就靠自己仿市面上的画练习,也画见着的人物风景。费司业了学生一年多,早晚见着,面貌□□【神韵】都在心里,何必要面对面坐着才能画呢。要是让学生这就画一张监丞的肖像,也是画得出来的。”

林监丞还穿着一官袍呢,不肯给他画,挂钢他回去读书,又安排了斋夫往各处学斋里挂上木板,安排斋领书、抄题。

这可是翰林出的题目,要不是崔燮得了费司业的笔记,主持编纂此书,国子监的学生寻常也见不着!

凡是好学的、好名的学霸们都不待人催自觉投入到题库中。更有不少嫌抄写烦,嫌斋们抄的慢的,径自拿着银子找崔燮,找他买一新书。

这么好的老师编的,一四本的笔记,才只要二两银子一,平均下来一本只卖五钱银子,比外头卖的《京华抄》《定规模范》《拔萃文髓》可算多了。

买书的都觉着他是给国子监同窗们特别优惠了,倒有不少人劝他:“咱们都在监里读书,按月给米给钞,不至于一书都得要你添银子在里头。该多少是多少,你只管报实价!”

崔燮笑:“这就是实价,我并不曾往里倒添什么钱。何况当初我找人印制笔记本就是为了方同窗们学习,添的一些题目也是那些翰林大人们为了学子们读懂经义而尽心出的,我又怎么能拿这书赚钱?这价钱折够了成本,已是足够了。”

这本书不像《浒》《联芳录》那样,做得精精致致,卖给有钱有闲的人赏,而是真正给需要读书的儒童、书生看的。

他们的书好,书价低,买的起的就多。哪怕是像他们迁安那种地方的穷书生,节遗尝食地挤出二三两银子,也能买得起这书,看得到最好的老师是怎么讲学的。

而且这书利薄,那些盗版商人挤不出利空间,恐怕盗版也不会太多。正版书牵欢贾有李东阳的序言,有翰林诸公题跋……其中还着一篇他写的成书题记呢。

这书卖出去,换的是名声,是他入官场的政治资本,而不是钱。只要有薄薄的利,不至于像石墨笔那样赔本就行。

崔燮美滋滋地把剩的二三十卖了,回去找了计掌柜来,他安排着多刻几版,加多印,连同沧州和迁安一同铺货,往还要卖到外地去。凡买书的,就掏西习不同的石墨笔芯,并附一份画着写字手的使用说明书。

原先这墨笔只在京里卖,出京又有陆举人和他的同年、朋友们瞒庸推荐,倒不一定要说明书,如今要大客商卖到外地去,给份儿说明书则更方些。

居安斋这边赶工印制《孟子》讲义,国学的学霸们努做题,崔燮则把印制好的样书到李东阳家,老师给参与编撰本书的翰林们每人十样书,与些花肥皂、鹅胰、面脂、瓶装的烧酒之类作笔。

这样种带课题的笔记,就连出题人也是头一回见着,拿回去各自辈,或是与同僚、朋友共赏,说着说着自然要夸崔燮一句心思巧妙。这书的名声渐渐地从翰林院渐传至督察院、六部。

兵部尚书张鹏偶然听人说了一句崔某主持编撰的书,忽然想起自己当初还拿过一个姓崔的神童当志学的例子,问:“那崔燮可是当初编四书对句的迁安神童?”

《四书对句》不大出名,但崔燮这个人还是出名的,正说着此事的左侍郎阮勤:“是个神童,李学士的子,皇上召宫给太子讲过一回学的那个。”

张尚书拊掌:“是他!当初他从乡下编了那本书,我就看他是个人励志向学的好苗子。想不到如今他都会编经义文章了?”

虽不是经义文章,但也是有用的东西。几位侍郎、郎中找了本《孟子》笔记给尚书大人。张尚书从头翻过,看罢了书中题目崔燮写的那篇编书的心路历程,啧啧叹:“老夫当初的眼光果然不错。别看他生在官宦人家,不如那些真正乡间奋斗出来的,也足可当个人向上的好例子了。”

北京武学里的生员刚他严管了两年,渐渐又有涣散之风,正好再一回。他下属打了个条子,帐款直接往居安斋买了几十笔记去,跟那《四书对句》并着肩的搁在武学各学堂头,学生们些知耻、搏上的心思。

那些钢用官们严管了两年,连好看的裳都不能在学校里穿的武学生们看见那书,听见官又提起“崔燮”这名子,简直都两眼一黑。

他们已经不去惹那书生了,他怎么没完没了的出这东西!好容易这两个月有了些放松的痕迹,他一托,兵部各位堂官们又想起了盯着他们念书上,再没个像从那样安心乐的时候了!

(158 / 315)
穿到明朝考科举

穿到明朝考科举

作者:五色龙章 类型:武侠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